top of page
Search


色|戒:誰是王佳芝?
談《色,戒》最有趣的還是談李安為何要拍張愛玲的短篇小說〈色,戒〉。這個特殊的情境尤其需要被指出,正是因為拍這部電影是在李安憑《斷背山》奪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後,決定拍的第一部片(獲獎後他很快地開始籌備),並且是繼全球獲得極大成功的《臥虎藏龍》(2000)後,他再度拍攝的第...
Peng Shandy
Sep 5, 20188 min read
46 views
0 comments


裱框《最好的時光》侯孝賢的台式情書與情歌
關於「最好的時光」侯孝賢著麼說著: 生命中有許多吉光片羽,無從名之,難以歸類,也不能構成甚麼重要意義,但它們就是在我心中縈繞不去。譬如年輕時候我愛敲桿,撞球間裡老放著歌〈Smoke Gets in Your Eyes〉。如今我已快六十歲,這些東西在那裡太久了,變成像是我欠的...
Peng Shandy
Sep 4, 20183 min read
5 views
0 comments


《超級大國民》:從贖罪到問罪
萬仁的《超級大國民》(1995)論其故事情節或影像表現都不算特別突出,它沒有太多的高潮迭起,它只是腳踏實地的說故事,一個不曾有人(在那個時代)去好好說出的故事,搭上憂傷但絕不煽情的音樂,只是如此,它的平凡就可以動魄。 電影起於一場惡夢,本片的主人翁許毅生(林揚飾)展開其贖罪...
Peng Shandy
Aug 31, 20186 min read
7 views
0 comments


《恐怖份子》:楊德昌的台北寓言 跨時代的台北經驗
「太恐怖了,全世界只有我一個人知道是怎麼回事。」──《恐怖份子》(1986) 總是拿著攝影機一張又一張拍的少年,聽見了女友轉述周郁芬得獎小說的內容,驚訝地說著。1986年的楊德昌,他所拍下的台北,正是他孤單的宣告著那只有他一人知道是怎麼回事的台北。 寓言變預言:停滯的台北城...
Peng Shandy
Aug 30, 20187 min read
2 views
0 comments


《徵婚啟事》:當「徵婚」成為一種方法
陳玉慧小說《徵婚啟事》大膽的以行為藝術與無形劇場的概念進行創作,在1992年出版時雖遭到「難道作家都沒有想像力」等抨擊,使之在當年備受爭議,但多年後的今日能繼續被討論,並以同一套徵婚文字刊登啟事的概念,持續被改編成三種幾乎完全獨立的文本,包含電影、舞台劇以及電視劇,且隨著故...
Peng Shandy
Aug 29, 20185 min read
1 view
0 comments


《大紅燈籠高高掛》:以重建的傳統批評傳統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1992)為中國第五代導演張藝謀第三部劇情長片作品,此作延續著張前兩部作品《紅高粱》、《菊豆》的影像敘事風格,故事題材一樣聚焦於中國女性,並有著極強的寓言性色彩。然與前二作稍作相比,我認為《大紅燈籠》具有更大的企圖心,以一個完全被創造出,且前後鋪陳完...
Peng Shandy
Aug 8, 20185 min read
2 views
0 comments

《無言的山丘》:臺灣人與臺灣命運
王童導演的電影《無言的山丘》(1992),與其前二部作品《稻草人》(1987)、《香蕉天堂》(1989)被譽為台灣近代三部曲,其作品在不明說時間地點的方式,描繪臺灣不同身份位階生活著的人(包含本省、外省人、日本人),在我看來,與其說他的電影拍出的是臺灣人的命運,不如說它訴說...
Peng Shandy
Aug 5, 20184 min read
8 views
0 comments


《桂花巷》:電影與文學改編/不同文本的「形象」與「意象」
由陳坤厚導演執導的電影《桂花巷》(1987)改編自蕭麗紅(1977)的同名長篇小說,得到當年金馬獎包含最佳劇情片等多項提名,最終唯獨奪得最佳電影插曲(今最佳電影原創歌曲獎),同名主題曲今日看來仍有不小的傳唱度。而「桂花巷」從小說到電影,甚至這一首電影歌曲,對一位台灣女性在時...
Peng Shandy
May 30, 20187 min read
328 views
0 comments


第一部華語VR電影:蔡明亮、《家在蘭若寺》與電影院革命
原文刊登於 放映週報 剛落幕的第54屆金馬影展,除了臺灣電影在金馬獎稱霸的好消息之外,另一個在影展期間關於臺灣電影的熱門話題,是慢半秒就將錯過,號稱第一部華語VR電影,由HTC出資邀請蔡明亮完成的新作──《家在蘭若寺》。...
Peng Shandy
Nov 30, 20171 min read
4 views
0 comments


從《目擊者》談台灣類型電影轉型的成功之路
輔於3月31日搭上清明連假上映的國片《目擊者》,在信義威秀首映會意外遇火反促了天降下來博得版面的機會,上映後口碑亦迅速傳開,一夕之間成了話題電影,有望在今年賀歲檔國片的挫敗之後,為台灣電影找回遺失以久的觀眾,甚至一群可能從未擁有過的年輕觀眾。...
Peng Shandy
Sep 1, 20176 min read
3 views
0 comments


《少年滋味》:傾聽他們興奮歌唱,也請聽他們的真情告白
原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2016年八月號(326期) 從一場二○一四年十二月香港青年協會主辦的萬人音樂會開始,鏡頭拉近到參與音樂會高唱著「歡樂頌」的青少年們。曾以紀錄片《音樂人生》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最佳剪接 、音效等大獎的導演張經緯憑著敏銳雙眼,帶著團隊找尋被攝者,從...
Peng Shandy
Jul 15, 20164 min read
2 views
0 comments


《再見瓦城》:趙式風格臻於熟成,給你衝撞腦門的心碎溫度
原文刊登於 娛樂重擊 樸實的景象,無止盡的緩慢等待,《再見瓦城》的第一顆鏡頭,引領觀眾靜靜凝視緬甸少女偷渡踏上泰國的路途。黃褐色污濁的湄公河一如往常的流動,少女汗水掛在臉邊,小心翼翼期盼著未來,順著水流前進也許是意味著一種認命。伴隨夏日的悶熱焦灼,不用任何一句話,就墜入這一...
Peng Shandy
Dec 31, 20151 min read
3 views
0 comments

《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影迷的朝聖歌頌v.s.大眾的排斥遠離
原文刊登於 娛樂重擊 給幾個關鍵字,關於你所認知的好看台灣電影? 奶奶輩理直氣壯答了個《梁山伯與祝英台》,可其實那算是港片;爸爸輩想了半天,幾乎要沒有答案;大學生們想了想大概是《海角七號》;更小一點的國高中生不假思索地說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如果你說得出任一部台灣...
Peng Shandy
May 31, 20151 min read
2 views
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