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於3月31日搭上清明連假上映的國片《目擊者》,在信義威秀首映會意外遇火反促了天降下來博得版面的機會,上映後口碑亦迅速傳開,一夕之間成了話題電影,有望在今年賀歲檔國片的挫敗之後,為台灣電影找回遺失以久的觀眾,甚至一群可能從未擁有過的年輕觀眾。
《目擊者》宣告商業類型片轉型成功
為何說《目擊者》可以做為近年來台灣積極努力發展類型電影的路上,真正帶領國片轉型成功的代表?以去年韓片《屍速列車》成功在台取得破億票房來看,該片不僅是破了韓片在台的票房紀錄,同時也激起了大眾的討論:「何以和台灣經濟情況相同的韓國拍得出這樣的電影我們卻不行?」,這樣的批評對於台灣電影工作者來說,也許都有些不是滋味,若有劇本搭上足夠的資金送上來,台灣真的做不到嗎?如果無法做到像韓國如此成功,到底是缺了甚麼?
以電影的技術面來看,台灣在各方面都不見得輸人,尤其在攝影、美術、聲音、剪接方面,國內人才在近年可說是華語甚至整個亞洲地區的主要輸出國。然而可惜的是,這些支撐一部電影完成的基本技術,從未是普羅大眾會關注的焦點,自然也就令這些辛苦的長期在台耕耘的電影工作者感到灰心。
觀眾的焦點始終很簡單的便是故事與表演,而可以確定的是《目擊者》上映在口碑反應上的一舉成功,是它的劇本、導演以及演員,三者終於同時到位/味。但這也絕非不是突然來了一個天才導演或編劇,或者它闊氣敢砸錢(這部不到5000萬預算,只能算中小成本的電影),更不能說是它開創新風格,突破了小清新國片格局(在它之前這樣的懸疑題材一直都有),這是一股在近年國片發展的路上日月積累的力量,終於天時地利人和送到了觀眾面前。接下來我們就從這三方面來看,它何以成功、何以做為一個轉型成功的代表。
劇本到位/味:重探台灣類型電影發展之路
若以帶領國片重新找回信心的《海角七號》作為一個基準點,國片在這之後確實順著這股風向走上了商業化的多方嘗試尋找自我定位,這個過程卻慢慢驗證出台灣電影的賣座三寶,大概就是豬哥亮、魏德聖、九把刀,但我們似乎尚無法用這個三個代表建立起台灣電影的信心及定位,而台灣正是在不能仰賴這三寶的情境下,更努力嘗試開發類型片劇本。
起初有些嘗試開創新類型的代表,帶領國片跨出了許多第一步,如:鈕承澤的《艋舺》(2010)拍出歷年首部台灣的幫派電影並重新闖入春節檔期,在當時算是叫好叫座;連奕琦的《命運化妝師》(2011)開始嘗試懸疑題材,但疑似是包著懸疑外皮骨子裡卻藏了小情小愛;蔡岳勳推出電影版《痞子英雄》(2012)儘管不如電視劇的成功,確實還是為台灣電影開創了動作片的新格局。以上幾個代表雖陸續帶國片進入百花齊放的時代,但最大的問題便是容易令觀眾覺得若要看此類型不如選一部好萊塢片看。
走往類型片發展的路並不容易,而好的劇本始終是關鍵。在2014年之後則出現較多的新導演以類型電影為國片殺出一條心血路,其中以懸疑帶驚悚或懸疑加喜劇的混合類型最為居多。包含了張榮吉《共犯》(2014)、連奕琦《甜蜜殺機》(2014)、李中《青田街一號》(2015)、程偉豪《紅衣小女孩》(2015)、謝庭菡《屍憶》(2015)、崔震東《樓下的房客》(2016)、樓一安《失控謊言》(2016)等片。同時,這些作品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非自編自導或者是有包含導演在內的編劇小組共同創作的模式。
編劇與導演是否為同一人當然不是一部片是否會好的關鍵,但從這樣的創作模式可從中嗅出台灣發展類型片的同時,亦在養出一群能夠掌握類型電影的編劇。當然,在這個階段無法得到觀眾完全的支持很大一部份正是劇本的破綻,而《目擊者》終能達到引發觀眾在觀影後熱烈討論劇中真相為何,不再鑽研於明顯的劇情不合理的效果,便是劇本已漸成熟到味的一個里程碑了。
導演到位/味:年輕導演成功脫去新電影的包袱
《目擊者》的導演程偉豪,在電影圈闖出知名度的代表作是讓他榮獲金馬最佳短片的作品《保全員之死》,他當時便已此帶有懸疑色彩的作品一鳴驚人,也因此才被《紅衣小女孩》的製作方看中擔任導演。台灣過去導演制盛行,如上述說的自編自導是常態,然而以好萊塢類型片作為商業電影的操作典範來看,轉向於拿好劇本交到合適的導演手上,之於類型片恐還是較佳的狀態。
走過台灣電影最谷底的2000年初到重新起飛的2010年代,陸續出頭的導演,成長學習、剛入行的過程大量受台灣新電影的影響,故而身上自然長出了這個可以令其大好也可能無法突破反成陰影的「影子」。新電影的風格自成一氣,帶領台灣闖入國際影壇,自1980年代為台灣電影在國際上的定位占了一席之地,今日對國內新生代創作者持續有其重大影響力,絕對是確立台灣電影藝術性不可或缺的力量。然這長江卻難推後浪,後浪雖偶有佳作,卻不免成為國片在商業化路途中的阻力之一。而在今日能夠劃開這股隱形的暗影,是能與新世代觀眾溝通,電影產業商業化必要的一個突破。
因此從《紅衣小女孩》初執長片導筒的程偉豪,如今看來可以說是補了一個台灣電影圈的大缺:一個能夠掌握某種類型、沒有包袱且表現出人意表,製作方拿到好劇本後能交付的導演。他的上位速度之快,不只是幸運,更是他代表著一代脫胎換骨的新生代創作者誕生了。
演員到位/味:不可小看的台灣偶像劇演員訓練班
成功懸疑電影必定要能取得觀眾的認同進入故事情境,除了導演在氛圍的掌握、劇本邏輯的精準,最終成構成了它的成敗的關鍵便在於演員的表演是否能帶觀眾入戲。對觀眾來說決定他是否買單的仍是角色的說服力,看完《目擊者》實在覺得難能可貴的是演員幾乎沒甚麼好挑剔,幾位主角並非在片中有突破性的表演令人驚艷,其關鍵只是找到了對的演員放在對的位置。
同時,這一組選得漂亮的演員組合,之於台灣的年輕觀眾亦毫不陌生,在卡司上還算是有力的宣傳點。而今日被國內觀眾日漸唾棄的電視劇(尤其偶像劇),正是孕育著這些演員的重要搖籃,功不可沒。其中的四位主演莊凱勛、許瑋甯、柯佳嬿、李銘順,都是在近年得到台灣電視金鐘獎肯定的演員。特別值得一提的當屬許瑋甯與柯佳嬿,前者在偶像劇演出耕耘長達近十年,這兩年在電影的表現上更是佳作連連,後者從電影作品出道但轉去演了偶像劇才累積起知名度,讓其練出演技的正是在講求速度與效率的電視圈。
今日許多往電影發展,叫得出名的台灣演員也幾乎誕生自台灣偶像劇,在台灣電影圈難如好萊塢擁有的明星制度的情況下,反倒是電視劇替電影完成了這項工作。而明星終究是電影產業商業化的重要元素,如果沒有這些從偶像開始養育的明星演員,今天的《目擊者》就走不到真正轉型成功的這一步。同時另一位值得注目的主演李淳,亦擺脫了父親李安的光芒,則可屬在這樣的類型片成熟過程所造出的明日之星,讓自己終於有了一部代表作。
當劇本、導演與演員的組合全對了,才終於成就這樣的商業類型電影。在這個基礎下,電影的美術、攝影、燈光、聲音,如何給這個題材加到分,才真正能被觀眾注意到,令人激賞這部片的成熟完整。《目擊者》就是這樣的作品,一部邁向成功商業類型的國片,它當然也並非無懈可擊、毫無缺點,但若想挑戰本文提出的觀點,那麼還得先去見證此片再說。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