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就是要進電影院! .台灣電影課策劃及導讀手冊編輯介紹.
(本文收入於流動放映所編輯之「台灣電影課 導讀手冊」)
文/彭湘
你會去電影院看電影嗎?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館,以商業模式公開映演他們通過自製「活動電影機」(Cinématographe)完成的作品,一般被公認為電影史的正式起點。看電影的常設空間並未出現,倒是確立了「電影是一群觀眾一齊觀看」的形式。
經過一百多年的今日,電視、電腦到智慧型手機等可以播放影片的載體陸續被發明及流通,主打隨選隨看的數位串流平台崛起,讓我們看電影的比過往更加便利。「電影院」(cinema)這一個集體觀影的黑盒子空間會受到衝擊而消失嗎?為什麼有些地方的電影院越來越少?但還是有人會說「某部片一定要去電影院看大銀幕」呢?
想要被電影俘虜,就必須去電影院,與不知名的陌生人坐在黑暗中。── Susan Sontag
電影院/戲院,承載著一個地方的文化記憶,更有人認為「走進電影院看電影」就像是一個儀式。從買票、買爆米花到走入影廳內燈光全暗,和一群陌生人跟著電影情節一同哭、一同笑,直到燈亮的那一刻回到現實世界──
你有多久沒有走進這一場觀影儀式了呢?
電影貴為藝術文化的一環,不僅止於娛樂的效果,之於推廣本地文化、提升國際能見度亦有巨大影響力。因此,通過學生自己最親近的土地、文化著手,流動放映所以「台灣電影課」為主題設計電影欣賞推廣課程,從引導學生通過大銀幕觀影起步,再一次看見大銀幕魅力的同時,也藉由電影中的故事與影像認識自己生活的這一片土地,以及和我們密不可分的文化。
.「台灣電影課」主題策畫與選片說明.
藉由一部電影完整的觀看,從中挖掘可與學生對話的方式,讓電影融入教學,帶領學生從中發掘電影的魅力。但台灣電影這麼多,究竟該挑甚麼給學生看?面對2000年代後出生的一批新生代,我們以2000年作為切點,分成「經典台灣」(2000年以前的數位修復電影)與「看見當代」(2000年後的作品)兩大類別,各選五部電影。
「經典台灣」選映1980、90年代經典台灣電影,一方面引領學生認識數位修復技術如何讓我們留下經典,認識電影保存重要性,一方面藉此認識台灣重要導演或台灣的歷史脈絡。
精選的五部作品中,四段式作品《光陰的故事》被視為台灣電影新浪潮的起點,三段式的《兒子的大玩偶》則為黃春明鄉土文學小說改編。二者是台灣影史上首度有意識地去發掘台灣的過去與當下的精彩作品,而新電影兩大代表導演侯孝賢與楊德昌,也正是在這二部作品中嶄露頭角,足見其重要性。
其它90年代的作品,針對議題以及導演的重要性來選擇。萬仁導演的《超級大國民》是台灣解嚴後以白色恐怖為題材的重要電影,可扣合今日台灣在談的轉型正義、人權議題。李安導演在台灣的代表性不需再多說,而選擇他的第二部長片《囍宴》,除了此作在國際影展上備獲肯定外,更是基於它觸碰到了甚為敏感的同志議題,值得作為與學生討論相關議題的題材。最後,張艾嘉的《少女小漁》是這些作品中少數以女性為主角,且為女導演執導的作品。時至今日,男性電影工作者仍舊高於女性,我們可以藉由這部作品看見電影如何刻劃女性處境,女性又可以如何通過電影創作為自己發聲。
「看見當代」則選入2000年後的當代作品,帶領青年學子看見在他們成長的年代之中台灣正在發生,可能被視而不見的社會議題。選入的五部作品,主要皆為「青春成長」電影,在挑選時特別精選可以勾起學生共同經驗的作品,讓電影可以回歸學生個人生命經驗,開啟他們與自己、同儕甚至師長的對話空間。
《藍色大門》、《九降風》主角皆為高中生,其角色刻劃與心境特別能貼近青少年。前者觸及到了性向認同議題,後者則揭開同儕相處的疑難雜症,皆精準拍出台灣當代的校園場景。除了是校園青春電影的重要代表,易智言及林書宇導演也是目前在台灣值得關注的中生代導演。《第四張畫》的主角則是一個被迫要獨立長大的小學男孩,片中觸碰到家暴、外籍配偶、重組家庭等議題,一針見血窺見台灣社會邊緣人。鍾孟宏導演獨特的個人風格,將可以帶學生看見有別於一般青春成長電影的敘事之道。
最後,勵志型的成長電影是當代最能收服台灣觀眾的眼淚與票房的主題。張榮吉導演的《逆光飛翔》,相較於前面幾部作品就像一道溫煦的陽光,將引領學生看見,無論是出身背景為何,都有逐夢的權力。《拔一條河》紀錄偏鄉小鎮逆轉勝歷程,是片單中唯一的紀錄片,除了可通過此片帶學生認識紀錄片此種電影類型,也可從中看見台灣偏鄉聚落與新住民姊妹面臨的現實處境。
.導讀手冊編輯與使用方法.
導讀手冊分成兩大部分,上冊「導論」共有三個子題,〈台灣電影發展小傳〉、〈認識數位修復技術〉以及〈認識導演工作〉,是根據台灣電影課規劃的內容,幫助學生建立對電影藝術的基本常識的輔助工具,亦可作為教學上的補充資料。內容以「問與答」或「關鍵字」的方式編排,同學可以將它當作電影小字典,針對不了解以及好奇的地方從中找到答案。
第一篇〈台灣電影發展小傳〉,整理了台灣電影重點大事記,通過這份資料,學生可以快速的認識與了解台灣電影的發展脈絡,並從中發現與台灣歷史對話的空間。第二篇〈認識數位修復〉是基於讓學生認識電影作為一個國家的文化資產,其保存的重要性而納入的內容,可搭配「經典台灣」單元的選片,作為導引學生認識數位修復的教材。最後,觀看與賞析一部電影的基礎,仍舊需回到「如何通過影像說故事」這個原點。因此,第三篇〈認識導演工作〉通過說明導演的工作與任務,帶出影像敘事方法的基本常識,藉以引導學生在觀影過程去發掘影像語言的魅力。
下冊「電影專文」,則是我們將「經典台灣」以及「看見當代」兩個子題中,分別精選的五部代表作品,整理並撰寫的電影基本介紹與觀點評析。提供師生作為觀賞這些電影時的方向,亦可從中找到可延伸討論的議題。
校園推廣活動精彩剪影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