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登於網媒 影劇圈圈(該站已關閉),寫於得獎公布之前
金馬獎頒獎典禮好無聊,因為入圍的電影聽都沒聽過?金馬近年來在典禮結束後,不乏因為觀眾根本沒聽過大多入圍與得獎的作品,或者最大獎落入了「強國人」手中,被大眾認為越來越沒意思。當金馬朝著更高規格的國際地位攀升的同時,難道就意味著得朝著把台灣的普羅大眾丟在後頭的路上嗎?
台灣人對國內最具聲望與規模的電影盛事越來越「冷感」,就好比萎靡不振的國片票房一般。試問,就僅僅只是五部最佳劇情片入圍作品擺在觀眾面前任選任看,又有多少人真的撥出時間一一品味?觀眾與被公認當年度最佳的華語電影們充滿距離,如果試著換個角度,看見金馬獎想做的不只是台灣的金馬獎,而是一項華語影壇的最高指標,這一段距離其實是可以從被理解、去了解到台灣觀眾願意自己向前去化解的。
從今年入圍的5部作品來看,究竟是中、港、台的比拚,還是商業電影與獨立製作的角力?
中國入圍代表:
具卡司陣仗的商業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與默默無聞的獨立電影《八月》
從中國入圍影片說起,總會先有一部大眾較為熟悉的導演或演員的代表,今年以通俗、喜劇風格廣為大眾所知的馮小剛,以新片《我不是潘金蓮》入圍,走過了《集結號》與《唐山大地震》的陽剛磅礡,去年更以《老砲兒》霸氣十足的六爺一角跨過導演身分拿下金馬最佳男主角,這次馮小剛還是回到了他最擅長的荒誕喜劇,終於得到最佳影片及導演獎的入圍肯定。此片在金馬之前已獲得國際影展矚目,還讓范冰冰抱回一座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再度改編劉震雲的小說作為拍攝題材,馮小剛打破方型的電影銀幕框架,從中國古代圓型文人畫取得靈感,把小人物圈在圓裡自然流露不言而喻的中國風,也因此打開觀眾無限好奇心,未演先轟動。在電影之外,馮小剛本人根本就已是話題製造機,繼上回闖入最佳劇情片已經是八年以前(上部作品《一九四二》入圍金馬六項,但未獲導演獎與最佳影片的肯定),今年回歸導演身分是否能拿下生涯第一座最佳劇情片,還是令人期待。
相比之下另一部《八月》就完全屬於透過金馬來被認識的代表了,金馬以其雪亮的雙眼在為觀眾偵測出深埋於茫茫片海中的佳作,在這之前你連耳聞都沒有,如去年的《塔洛》,前年的《一個勺子》(雖然大眾認識陳建斌但完全不知他跑來當導演)再更前一年的《爸媽不在家》,他們都是新導演勇闖最大獎的歷年代表,每年來一部簡直快變成一種入圍傳統。有意思的是《八月》的黑白影像風格承自去年入圍最佳影片的陌生面孔《塔洛》,攝影為同一人呂鬆野,今年也再度入圍最佳攝影,亦再度要對上台灣光影大師李屏賓,仍是場硬仗。但與《塔洛》有著荒誕風格完全不一樣,《八月》是一篇再簡單不過的夏日的成長記事,以小男孩的視角看世界,沉穩的敘事倒是令人聯想到了當年的《爸媽不在家》的平鋪直敘,溫暖動人。若你喜歡上述任何一部一鳴驚人的新導演作品,也佩服金馬那雪亮的雙眼,就算沒看過電影,你都會願意相信《八月》絕對有著與大片競爭甚至戰勝的無限可能。
香港入圍代表:
還是最擅長警匪類型 影射政治時局的《樹大招風》
香港電影在今年的表現其實是相當出色的,而過往在金馬為港片撐起一片天的就屬王家衛、許鞍華與杜琪峰,王的產製速度慢的驚人要有新作還有得等,許今年沒來的及帶來新作倒是成了評審團主席,而杜的產製速度是快得嚇人。今年很有意思的是杜琪峰雖以《三人行》入圍了最佳導演,但算是代表香港入圍最佳劇情片的《樹大招風》則是其帶出的新弟子的作品,簡直踩著大師直接登頂。三個導演分別拍攝三段故事,三個段落各自成章,交叉剪接更相得益彰,成就一部影射香港1997回歸前焦躁不安精彩大作。在純港片日漸式微的今日做為一部香港本土的代表,《樹大招風》同時緊扣港片的兩大命題警匪類型與身分認同,加以不同以往採取三條敘事線大膽採用三位導演的創新玩法,沒打算擁抱大陸市場的劇本,讓其在今年一片非常精彩的政治影射題材中脫穎而出。三位導演則一起以此片入圍最佳新導演,也將會與《八月》導演對抗。
台灣入圍代表:
導演個人風采撐起台灣電影水平,鍾孟宏的《一路順風》、趙德胤的《再見瓦城》
來到國人應最關心的台灣入圍代表,綜觀台灣電影上半年度的表現,著實令人捏一把冷汗,去年《刺客聶隱娘》攻進坎城競賽,《醉生夢死》殺進柏林觀摩,台灣電影得以在國際影展備受注目,兩部片也都是去年入圍大贏家。所幸,今年的佳片沉甕底,終於迎來了趙德胤《再見瓦城》先是入選威尼斯影展並獲「歐洲電影聯盟最佳影片」,鍾孟宏則憑《一路順風》前進多倫多影展,兩部片都是今年金馬影展入圍大贏家。
金馬影展確實還是最能幫助台灣電影找到自我定位的重要獎項,我們的入圍常勝軍總是不被大眾關注的「小眾」電影。不按牌理出牌的鍾孟宏,明明找了知名度都頗為高的演員翻玩各種類型,在台灣影壇卻還是成了小眾。在《失魂》玩完了驚悚懸疑,鍾孟宏回到了最初的黑色幽默,生涯的第四部劇情長片《一路順風》是公路與黑道電影的混搭,一邊溫情要賺你的熱淚,一邊極其暴力的折磨你,更絕的是這部電影全是男人。《一路順風》更有一種希望創造一種沒有這種類型的新類型的勇於嘗試,但綜觀其不曾讓自己在金馬獎上完全落敗過的根本,也許還是來自於鍾孟宏對台灣土地的人情捕捉總是極為道地的,可惜這樣路數的幽默還不能被大眾廣為喜愛。和張作驥一樣,每次拍片每次入圍,但台灣大眾卻不怎麼買單。在第四十七屆已憑《第四張畫》拿下一座最佳導演的鍾孟宏,今年成為最大入圍贏家之際,也許最需要還是台灣觀眾的愛戴。
完全不同於鍾孟宏已是入圍常客,一樣交出第四部劇情長片的趙德胤以「台灣代表」身分的存在有點像蔡明亮,但在創作與取材方面基本上都來自家鄉緬甸。趙德胤前作《冰毒》,突破一百萬票房就很值得放鞭炮,但被滿山滿谷的國際影展肯定,卻因技術上的不純熟,只獲一項金馬最佳導演的入圍。到了《再見瓦城》積極於各國創投取得資金,找來較具知名度的演員,拍攝規模與投入資金都進入了商業電影的水準,但這位緬甸導演之於台灣大眾,還是陌生到不行,又要如何被說服一部完全沒有台灣場景,主要發音為中國雲南方言的跨國合作電影是台灣電影?趙德胤來自緬甸鄉村貧苦人家,十六歲來到台灣念書,飽受文化衝擊,當時只一心想著要打工寄錢回家,而之後開始拍電影最初也是為了賺取獎金。然而一個不經意竟闖進世界各大影展,且就是在台灣這塊多元包容性強大的土地上,才得以讓一位最初的「移工」變成代表台灣享譽國際的知名導演,甚至拿下今年的「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如同蔡明亮已無法割捨對於台灣這片土地的認同,更直言道:「來到台灣,是一個像中樂透一樣的安排」。《再見瓦城》是一部完全沒有辦法找到可拿來和過往入圍作品對應、比較的臺灣電影,是否能突圍奪下大獎,更難以預料。而《再見瓦城》是上述五部最佳影片入圍作品中唯一男女主角皆入圍的作品,其中柯震東的入圍,讓他自谷底翻身又是唯一台灣代表屬最大話題,無論得獎與否趙找上柯確實是恰好時間的美好結合。
與《一路順風》面臨的問題似乎是一模一樣的,當台灣代表無論為台灣留下幾座金馬獎,真正考驗電影本身的還是上映之後的觀眾反應,尤其二者很顯然的在跑完各國影展後,台灣還是其主要有機會「營利」的市場,也許他們都更期待的是得到一座「觀眾票選獎」。
金馬獎如今確實已成功確立了華語電影圈最有號召力獎項的名號,能夠讓台灣之光李安希望介紹自己是五座金馬獎得主,而不用兩座奧斯卡金像獎得主的封號,就可見一般。而金馬在華語影壇的指標地位穩固不動的同時,今年無論獎落誰家,都可以看見這個獎項的多元與包容性,倒是觀眾是否能夠理解這套遊戲規則,還是最大關鍵。
Comments